体育学院

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开创了河南大学建设的新纪元。
办学百年的河南大学,历来重视体育学科的发展,于1960年创建了体育系。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是河南省最早创建的体育师资培养学府,也是河南省最早成立的体育本科专业和最早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单位。在50载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全面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以体育师资培养培训为主的各类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人才的办学格局。目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拥有河南省唯一体育学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学术研究基地、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体育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足球国家级精品课程、河南省等众多发展平台。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体育学科2009-2012年学科排名中,我校体育学科综合排名并列全国第八位。50年来共培养了各级各类体育人才12400余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尽沧桑话沿革 
         1960年3月18日,经河南省高教局批准,决定正式建立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的前身)体育系,并于当年招收河南省有史以来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至此,一个新型的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基地屹立于中州大地。1962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决定将郑州体育学院并入开封师院体育系。郑州体育学院27名干部、教师和部分学生随之转入开封师院。至此,开封师院体育系成为当时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荟萃之地和河南省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系受到严重挫折和磨难。1966年至1971年,体育系停止招生,各项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2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体育系招收了1972级学生89名,以后又连续招收了1973级、1974级、1975级、1976级。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3月,体育系1977级106名新生入校。此后,高招工作恢复正常。
        1979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将开封师范学院改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并把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中等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部分基础课教师”。为把体育系办得更好,体育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整顿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体育系坚持以教学为主,加强“三基”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智力培养,启迪智慧,发展实践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
        1980年,受河南省体委的委托,体育系举办了河南省地、县体委主任训练班;受中西南体育系科协作区的委托,在体育系举办了体操教师进修班。
        1982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为期1年的全国公共体育课教师进修班,体育系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认可。
        1984年5月,学校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从此,体育系迈出了新的步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恢复河南大学体育系以后,体育系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充实专业学科内涵,加强研究生、助教班和成人教育,并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主干课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充实一般学科,扶植新建学科,使体育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4年6月25日,河南大学根据发展需要,决定成立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河南大学设立武术(现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997年5月,根据体育学院的发展,院系进行了调整与充实,成立了武术系、体育科研所、竞赛训练中心和成人教育中心。
目前,体育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包括研究生、本科、成人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体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四个二级学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系、运动系和武术系等3个系,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舞蹈4个本科专业。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现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龄分布均衡的师资队伍。目前全院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教授20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3人,在读博士5人;45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国际级裁判1名,国家级裁判14名;另聘本学科国内外知名专家20余人为客座教授。教师队伍中省管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1人、委员1人,全国新苗体育奖获得者1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7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担任全国、省级学术组织的负责人和理事16人次。
        目前,体育学院在读本科生共计1609人,其中体育教育专业458人,运动训练专业812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9人。在读研究生共计25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42人,博士研究生10人。 现办学规模是办学之初的20多倍。                                                                              
        学院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训练场馆和器材设备。现有综合体育馆一座,内设篮球馆、排球馆、体操馆、艺术体操馆及武术馆;综合训练馆一座,内设乒乓球训练馆、散打馆和体育舞蹈教室;篮球专项训练馆一座(与体育部合用);田径训练馆一座。此外,还有室外400米标准田径场、人造草坪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及排球场地。
        近年来,学院实验室建设飞速发展。拥有体育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一个,建有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创伤学、体质测试、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机能测试等9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400名学生上课;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总资产超过500万。
        学院电视教学系统、体育文献检索系统完备,资料室专业藏书20000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100余种,数十年来各种文字资料保存完好。完善的场地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为体育学院的教学、科研、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五十载励精图治铸辉煌
        五十年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始终不渝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抓好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社会等主要工作;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以科研促教学;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理念求超越”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历经学院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铸就学院今日的辉煌。
        (一)已拥有良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平台
        50年来,学院一直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龙头。学科建设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训练及服务的社会的核心平台。自1960年体育学科办学之初,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就开展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展,学院分别于1994年、2001年、2009年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育。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1988年,当时的河南大学体育系曾先后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招生,培养了4届共5名硕士研究生。之后,伴随体育系科研实力的增强,1993年12月体育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河南大学体育系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在已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始首次自主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体育学院又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体育学院获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之后,2009年体育学院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经过全院教职工多年在科研道路上的开拓进取,体院整体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体育学院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目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学科建设上:(1)已建立起“立体化”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秉承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理念,依托“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体育学一级学科在50年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本—硕—博”为一体完备学历人才培养体系与包括“留学生—骨干教师培训—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为一体的”国际国内非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体人才培养体系;(2)已确立“优势显著、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依托体育学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专业布局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本学科的优势、主打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是本学科的特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本学科的协调发展性专业;(3)已凝练出“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等平台,本学科已形成五大主要研究方向:①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②中原武术文化研究;③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④运动免疫与健康;⑤运动项目训练理论与实践;(4)已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社会体育服务基地。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14个中心;河南省体育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球类运动管理中心等5个中心;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等政府部门的政策决策咨询及训练科研保障的服务基地。
        (二)人才培养,桃李芬芳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50年的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中牢固确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观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
迄今为止,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24,000余名,其中国民教育统招本科生6,0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700名,博士研究生11名;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8,000余名。在体育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200余人成为了教授、处级以上领导,河南省80余所高校的体育院、系、部的负责人大部分来自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为河南省乃至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专科生:建系之初,河南大学体育系主要负责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体育系在已有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增设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专科教育。截至2000年共培养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216人。1994年,学院增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第一次招收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科生,1994、1995年共招生两届,培养该专业专科毕业生38人。1995年9月,学院首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体育专业五年制专科实验班。至2000年共招生6届,培养专科毕业生206人。2001年以后,由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院自身办学思路的调整,学院专科教育停止招生。
        本科生:(1)体育教育专业。1960年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正式成立,并于当年招收河南省有史以来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1993年以前,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系仅有的一个专业。本专业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之具备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体育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本专业自1988年以来,一直是河南省唯一的体育重点学科。半个世纪以来,该专业共为社会培养了4296名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河南省80余所高校的体育院、系、部的负责人大部分是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2010年8月,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为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近三年来,有150余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多名同学考取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1994年,河南大学体育系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已招收学生16届,培养本科毕业生660余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武术教师、教练员、科研人员及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该专业一直遵循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先后聘请武术界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进行学术探讨,聘请全国武术界知名人士为我校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学,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对专业前沿的了解以及发展动态的掌握;(3)运动训练专业。200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体育学院设立运动训练专业,并于当年招生81名。到2010年运动训练专业已招生10届,培养本科毕业生760余名。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竞技运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体育科学研究与竞赛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体育舞蹈专业。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演艺机构、学校及社会体育表演团体从事舞蹈、体育舞蹈编导工作以及教学训练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目前,该专业在读学生26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1985—1988年,体育系曾先后招收了4届5名硕士研究生,他们都按计划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在北京体育学院进行了学位论文答辩,均顺利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12月,体育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在已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体育学院开始首次自主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到目前已招生11届。2000年体育学院获批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开始招生。至今,体育学院已培养硕士毕业生397名,在读242名。1998年,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在职研究生首次招生,学员达106人。目前,学院已培养在职研究生640余名,其中450余人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体育学院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2007年体育学院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9人,目前该专业已有8人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体育学院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名,2010年6月已有1人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体育学院该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
        成人教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成人教育开始较早。1985年,体育系就开办了体育专业函授教育,并设立脱产专科班,填补了河南省体育专业函授教育空白。同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体育系举办了第一届“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助教班。此后,1986、1991、1992年又分别举办了3届。与之同时,受河南省教委委托,1991—1992年体育系举办了中学体育教师合格证书学习班,并于1993年开办了卫星电视教育。1997年卫星电视体育专业招生,主要教育对象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共招生两届,本专科学员达3000余名,通过学习和考试,成绩合格,由省教委颁发本、专科学历证书。随着成人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体育学院依托已有的研究生培养基础和优势,于1998年首次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在职研究生。1999年9月体育学院被河南省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为河南省体育专业自学考试主考单位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1988年经河南省教委批准,“河南大学少林武术学院”正式成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人才。2001年体育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体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成果丰硕
        教材编著:在半个世纪的办学过程中,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先后编写了113本体育专业相关教材和141本学术著作,由人民体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供全国体育院校使用。这些教材有《篮球教学与训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2)、《运动生理学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5)、《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学校体育教育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8)、《武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体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球类运动——排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武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球类运动——篮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体育教学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田径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5)、《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球类运动——篮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武术功法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篮球理论教学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体育游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孙氏太极拳——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田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中国武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足球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等等,另外,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根据教学科研实际需要,编写了多种补充教材和培训教材,对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学优秀成果奖: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注重培养教师教学教法,近十年内,该院教师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杨军教授的《田径——专升本》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崇喜教授的《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获得国家级二等奖,高凤山的《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柳爱莲的“非生物专业用《人体生命科学》教材建设的实验研究”获得省级二等奖,屈东华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球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获得省级二等奖等。近10年来,共有10人次获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学优秀奖一等奖。
        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斐然: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注重教学研究,近十年来曾承担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改课题39项,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成绩斐然。如杨军教授主持申报的“体育教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王崇喜教授主持的《足球》课程2009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王崇喜教授领导的“球类教学团队”2007年荣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杨军教授和栗胜夫教授主持的《田径》和《武术》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并有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四)狠抓科研促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初,当时的河南大学体育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力求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90年代中期以后的体育学院加强科研管理,科研工作又有了新的突破,承担科研课题的级别高,参加研究的人员多,中青年教师成为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2002年,学院按照学校的精神配备了科研秘书,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以后的几年中,学院的科研成果丰硕,2006年体育学院被学校授予“河南大学科研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2007年至今,学院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方向的凝练、研究团队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体育教学研究、运动训练研究、武术文化研究、运动免疫与健康研究、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形成了相关的研究团队。
体育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制度健全。1994年下半年,学院领导就多次讨论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的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体育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又先后于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对科研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不断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与资助力度。
        体育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我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出版的学术著作及国家级统编教材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被广泛引用,完成的高级别课题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全民健身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4-2010年间,体育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1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61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17部;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13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2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教委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和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129项,获河南大学校级研究项目54项;参加全国学术活动193人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33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1项。
        (五)竞赛成绩
        为加强运动训练工作,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对竞技运动的投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运动成绩大幅度的提高。学院的学生在田径、武术等国际和国内的重大赛事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运动训练专业不少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2007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焦怡获女子小口径步枪50米×60发卧射个人比赛射击冠军;在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该专业学生卢一飞获得田径4×400米接力第一名、龚子飞获得男子800米第三名;李积国获得全国十运会自行车男子4公里团体追逐赛冠军;在2006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亚运会选拔赛上巩伟获得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第三名;赵峰获得男子200米仰泳第三名;张玉红获得 200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5000米第四名;刘宁获得2008年全国男子自由式摔跤冠军赛84公斤级第三名等。
        多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一些重大武术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3级学生张宇洁在世界杯第三届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冠军;2002级学生华允成获得亚洲武术锦标赛冠军;2005级学生张大军获得2009年首届亚洲武道运动会男子散打60公斤级第一名;还有一些学生在全国重大武术比赛中取得佳绩:如高倩倩获得2005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冠军赛女子56公斤级第一名;黎为凤获得2007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冠军赛女子48公斤级第一名,并获得2008年中英武术散打对抗赛女子52公斤级第一名;张大军获得2008年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男子60公斤级第一名;朱记辉获得 2010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冠军赛男子48公斤级第一名;徐竹蓉获得2010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女子48公斤级第一名等。此外,学院组队参加了第二届至第六届共四届的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取得了8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
        河南大学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不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为河南争了光,更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注重对外学术(工作)交流,国内外影响广泛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历来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从建院(系)至今,体育学院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不断进行着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河南大学和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国际知名度,也为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
        50年来,学院同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外的大学及国内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体育院校建立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有一千余人次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1989年,闵倜赴瑞士、联邦德国担任国际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我院教师杨军、冯成刚担任裁判工作,高凤山参加亚运会科学大会;1992年,杨改生作为青年学者参加中日学校体育交流大会;1993年,栗胜夫率领“少林武术代表团”到泰国文化交流,在当地引起了较大反响;1995年3月11-14日,白俄罗斯体育大学访问团来河南大学访问,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互赠图书,并初步确定了教师互访交流的意向;1995年8月,薛留成的论文“多变量统计的应用研究”入选国际统计学第50届年会;1998年,王崇喜作为河南大学代表团成员访问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对白俄罗斯体育大学进行了回访,考察了该校的教学、管理和训练等方面的情况,并签署了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的协议;2000年,李捷的论文“运动技能形成自组织理论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入选第27届奥运会科学大会;2001年,莫磊、万茹两位研究生的论文入选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科学大会,分别进行了专题报告和书面交流;2002年10月15日至30日,王崇喜受邀随教育部学校体育考察团访问了英国、德国;通过考察布鲁克斯大学、牛津大学、里丁大学、波茨坦大学和科隆体育学院,对英国和德国学校体育的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设施配备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2004年7月6日—10日,第二届国际学校体育第二届学校体育国际会议(ICPE2004)在香港教育学院召开,我院寇建民、周珂的论文入选,共有来自海外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7名学者,中国大陆的115名学者以及香港本地的120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2004年10月,我院教师栗胜夫、乔凤杰、韩雪、洪浩、贾亮参加了世界传统武术节论文报告会;2005年7月,以廖玉光博士为团长,体育与运动科学系35名师生组成的香港教育学院访问团到我院考察,观摩了我校体育学院的武术、篮球、足球、体操等技术课程的教学,并与我校体育学院师生共同学习两周,对我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武术表示了极大兴趣,并表达了希望今后加强这方面交流与合作的意向;2005年,张大超的论文入选第12届国际体育科学信息大会; 2005年,张秋芬到泰国沙兰那利科技大学担任乒乓球教练,对该校的乒乓球队进行了6个月的技术指导,并与泰国同行进行了交流;2006年4月30日至5月4日,我院承办国际太极文化交流大会。此次交流大会由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与河南大学联合举办,也是国内首次举办太极文化国际交流大会。来自意大利、德国、日本等20个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此次交流大会;2007年10月,由美国马里兰大学、北卡罗里大学的Jane E.Clark,Jill Whitall.PhD,Dr.kathleen  williams三位教授组成的“人类动作发展研究”专家团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他们举办了专题讲座,并与我院师生进行了座谈;2007年8月13日至8月17日,“中国武术大学堂之第二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在河南大学举办。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小旺、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武式太极拳名家翟维传、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孙式太极拳名家孙婉容、和式太极拳名家和有禄以及太极拳世界冠军邱慧芳等齐聚我院,来自国内二十多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太极拳爱好者27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08年8月1日至4日,在广州闭幕的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杨军、洪浩、袁凤生、屈东华、张大超、张慧、周珂、史友宽、王毅等9位教师受邀赴广州参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体育运动研究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当今最新学术成果,就各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充分展现了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教师较高的学术水平。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共有21篇学术论文入选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数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8年杨军、张大超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技术官员;2008年8月,彭金洲作为国家激流回旋队科研教练随队赴德国参加世界锦标赛;2009年9月,乔凤杰作为国家激流回旋队科研教练随队赴德国参加世界锦标赛,并考察了德国与西班牙多所大学;2009年12月,杨军、乔凤杰应日本太极拳协会的邀请,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讲学和考察,并与早稻田大学就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等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期间他们应邀与日本体育协会进行了交流,了解了日本体育教学、管理和训练等方面的情况;2010年9月,彭金洲作为国家激流回旋队科研教练随队赴西班牙参加世界锦标赛;2010年9月,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团一行14人团来我院考察,并与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中国传统武术表示了极大兴趣,双方就我院举办太极拳培训班和双方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2010年11月,我院教师乔凤杰、彭金洲和在读硕士研究生张鹏辉、李书锋作为中国国内技术官员参与了第16届亚运会的工作;我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李欣作为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队领队带队参加了亚运会相关项目比赛,夺得了该项目所设的全部4块金牌。
        (七)服务社会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牢记大学的三个基本功能:即教育功能、科研功能、服务社会功能。在体育学院,三个功能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均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尤其在服务社会方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育学院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增强开放意识,主动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1960年3月建系之初,体育系就十分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特别是近年来,该院更加重视对社会的服务。尤其是近10年来,体育学院在发挥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智力优势,根据社会需要,直接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为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及社会整体发展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服务平台的搭建与提升。2005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体育教育专业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名牌专业。1988年以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河南省唯一的省级体育学重点学科。
        2.科学研究与体育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在学校体育领域相关研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与健康促进体育干预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研究等;在竞技体育领域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运动训练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运动技术动作分析、诊断与优化;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水平诊断与评估;运动员训练负荷设计与监控;运动员身体机能与伤病监控;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机理、测评及恢复体系研究;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研究等;在体育运动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机理与开发研究;不同人群运动处方制定理论与实践;体育保健与健康教育;运动营养品的开发研究;体育锻炼的健心机制研究;科学锻炼改善代谢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体育运动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等;在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理念;体育竞赛运行机制;体育竞赛营销策略;体育竞赛的观众动员;体育竞赛的风险管理;体育赛场文化研究等;在中原体育文化研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在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在打造河南省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中原体育文化遗产类型、分布与嬗变规律研究;中原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河南省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原体育文化国际、国内推广与开发途径研究;中原体育制度演变与社会规范、社会法规变化相互关系研究;中原不同朝代政府的体育观与政府体育管理机制研究;中原地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少林拳等)健身机理与开发等。
        3.参与运动训练第一线,为各级运动队的训练比赛提供科技服务与科技支撑。近几年来,体育学院注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教师的学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一定的比例。这些高学历 人才注意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结合,充实到各级运动队,为训练比赛提供科技支持与科技保障,主要涉及国家男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皮艇激流回旋项目本质规律探索的反思与再认识、全国体育系统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和途径等。
        4.举办各类培训。体育学院目前主要承担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国培计划”、函授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等国家级或者省级的培训工作,这些接受继续教育的广大教师正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体育学院从开始创办到现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的位置,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以及科研优势等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学院将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主动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通过与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共同携手,全力推进校地、校企和校校合作,在社会服务方面走出一条精诚合作、共享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谋划未来创新发展谱新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为此,学院正在着手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推进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以科研促教学,稳步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改善教学条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开创了河南大学建设的新纪元。
办学百年的河南大学,历来重视体育学科的发展,于1960年创建了体育系。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是河南省最早创建的体育师资培养学府,也是河南省最早成立的体育本科专业和最早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单位。在50载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全面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以体育师资培养培训为主的各类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人才的办学格局。目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拥有河南省唯一体育学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学术研究基地、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体育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足球国家级精品课程、河南省等众多发展平台。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体育学科2009-2012年学科排名中,我校体育学科综合排名并列全国第八位。50年来共培养了各级各类体育人才12400余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尽沧桑话沿革 
         1960年3月18日,经河南省高教局批准,决定正式建立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的前身)体育系,并于当年招收河南省有史以来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至此,一个新型的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基地屹立于中州大地。1962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决定将郑州体育学院并入开封师院体育系。郑州体育学院27名干部、教师和部分学生随之转入开封师院。至此,开封师院体育系成为当时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荟萃之地和河南省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系受到严重挫折和磨难。1966年至1971年,体育系停止招生,各项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2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体育系招收了1972级学生89名,以后又连续招收了1973级、1974级、1975级、1976级。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3月,体育系1977级106名新生入校。此后,高招工作恢复正常。
        1979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将开封师范学院改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并把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中等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部分基础课教师”。为把体育系办得更好,体育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整顿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体育系坚持以教学为主,加强“三基”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智力培养,启迪智慧,发展实践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
        1980年,受河南省体委的委托,体育系举办了河南省地、县体委主任训练班;受中西南体育系科协作区的委托,在体育系举办了体操教师进修班。
        1982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为期1年的全国公共体育课教师进修班,体育系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认可。
        1984年5月,学校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从此,体育系迈出了新的步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恢复河南大学体育系以后,体育系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充实专业学科内涵,加强研究生、助教班和成人教育,并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主干课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充实一般学科,扶植新建学科,使体育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4年6月25日,河南大学根据发展需要,决定成立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河南大学设立武术(现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997年5月,根据体育学院的发展,院系进行了调整与充实,成立了武术系、体育科研所、竞赛训练中心和成人教育中心。
目前,体育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包括研究生、本科、成人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体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四个二级学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系、运动系和武术系等3个系,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舞蹈4个本科专业。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现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龄分布均衡的师资队伍。目前全院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教授20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3人,在读博士5人;45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国际级裁判1名,国家级裁判14名;另聘本学科国内外知名专家20余人为客座教授。教师队伍中省管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1人、委员1人,全国新苗体育奖获得者1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7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担任全国、省级学术组织的负责人和理事16人次。
        目前,体育学院在读本科生共计1609人,其中体育教育专业458人,运动训练专业812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9人。在读研究生共计25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42人,博士研究生10人。 现办学规模是办学之初的20多倍。                                                                              
        学院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训练场馆和器材设备。现有综合体育馆一座,内设篮球馆、排球馆、体操馆、艺术体操馆及武术馆;综合训练馆一座,内设乒乓球训练馆、散打馆和体育舞蹈教室;篮球专项训练馆一座(与体育部合用);田径训练馆一座。此外,还有室外400米标准田径场、人造草坪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及排球场地。
        近年来,学院实验室建设飞速发展。拥有体育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一个,建有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创伤学、体质测试、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机能测试等9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400名学生上课;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总资产超过500万。
        学院电视教学系统、体育文献检索系统完备,资料室专业藏书20000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100余种,数十年来各种文字资料保存完好。完善的场地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为体育学院的教学、科研、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五十载励精图治铸辉煌
        五十年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始终不渝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抓好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社会等主要工作;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以科研促教学;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理念求超越”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历经学院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铸就学院今日的辉煌。
        (一)已拥有良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平台
        50年来,学院一直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龙头。学科建设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训练及服务的社会的核心平台。自1960年体育学科办学之初,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就开展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展,学院分别于1994年、2001年、2009年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育。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1988年,当时的河南大学体育系曾先后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招生,培养了4届共5名硕士研究生。之后,伴随体育系科研实力的增强,1993年12月体育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河南大学体育系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在已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始首次自主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体育学院又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体育学院获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之后,2009年体育学院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经过全院教职工多年在科研道路上的开拓进取,体院整体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体育学院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目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学科建设上:(1)已建立起“立体化”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秉承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理念,依托“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体育学一级学科在50年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本—硕—博”为一体完备学历人才培养体系与包括“留学生—骨干教师培训—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为一体的”国际国内非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体人才培养体系;(2)已确立“优势显著、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依托体育学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专业布局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本学科的优势、主打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是本学科的特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本学科的协调发展性专业;(3)已凝练出“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等平台,本学科已形成五大主要研究方向:①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②中原武术文化研究;③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④运动免疫与健康;⑤运动项目训练理论与实践;(4)已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社会体育服务基地。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14个中心;河南省体育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球类运动管理中心等5个中心;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等政府部门的政策决策咨询及训练科研保障的服务基地。
        (二)人才培养,桃李芬芳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50年的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中牢固确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观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
迄今为止,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24,000余名,其中国民教育统招本科生6,0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700名,博士研究生11名;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8,000余名。在体育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200余人成为了教授、处级以上领导,河南省80余所高校的体育院、系、部的负责人大部分来自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为河南省乃至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专科生:建系之初,河南大学体育系主要负责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体育系在已有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增设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专科教育。截至2000年共培养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216人。1994年,学院增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第一次招收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科生,1994、1995年共招生两届,培养该专业专科毕业生38人。1995年9月,学院首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体育专业五年制专科实验班。至2000年共招生6届,培养专科毕业生206人。2001年以后,由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院自身办学思路的调整,学院专科教育停止招生。
        本科生:(1)体育教育专业。1960年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正式成立,并于当年招收河南省有史以来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1993年以前,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系仅有的一个专业。本专业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之具备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体育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本专业自1988年以来,一直是河南省唯一的体育重点学科。半个世纪以来,该专业共为社会培养了4296名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河南省80余所高校的体育院、系、部的负责人大部分是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2010年8月,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为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近三年来,有150余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多名同学考取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1994年,河南大学体育系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已招收学生16届,培养本科毕业生660余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武术教师、教练员、科研人员及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该专业一直遵循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先后聘请武术界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进行学术探讨,聘请全国武术界知名人士为我校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学,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对专业前沿的了解以及发展动态的掌握;(3)运动训练专业。200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体育学院设立运动训练专业,并于当年招生81名。到2010年运动训练专业已招生10届,培养本科毕业生760余名。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竞技运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体育科学研究与竞赛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体育舞蹈专业。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演艺机构、学校及社会体育表演团体从事舞蹈、体育舞蹈编导工作以及教学训练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目前,该专业在读学生26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1985—1988年,体育系曾先后招收了4届5名硕士研究生,他们都按计划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在北京体育学院进行了学位论文答辩,均顺利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12月,体育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在已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体育学院开始首次自主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到目前已招生11届。2000年体育学院获批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开始招生。至今,体育学院已培养硕士毕业生397名,在读242名。1998年,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在职研究生首次招生,学员达106人。目前,学院已培养在职研究生640余名,其中450余人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体育学院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2007年体育学院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9人,目前该专业已有8人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体育学院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名,2010年6月已有1人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体育学院该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
        成人教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成人教育开始较早。1985年,体育系就开办了体育专业函授教育,并设立脱产专科班,填补了河南省体育专业函授教育空白。同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体育系举办了第一届“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助教班。此后,1986、1991、1992年又分别举办了3届。与之同时,受河南省教委委托,1991—1992年体育系举办了中学体育教师合格证书学习班,并于1993年开办了卫星电视教育。1997年卫星电视体育专业招生,主要教育对象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共招生两届,本专科学员达3000余名,通过学习和考试,成绩合格,由省教委颁发本、专科学历证书。随着成人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体育学院依托已有的研究生培养基础和优势,于1998年首次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在职研究生。1999年9月体育学院被河南省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为河南省体育专业自学考试主考单位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1988年经河南省教委批准,“河南大学少林武术学院”正式成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人才。2001年体育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体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成果丰硕
        教材编著:在半个世纪的办学过程中,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先后编写了113本体育专业相关教材和141本学术著作,由人民体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供全国体育院校使用。这些教材有《篮球教学与训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2)、《运动生理学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5)、《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学校体育教育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8)、《武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体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球类运动——排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武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球类运动——篮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体育教学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田径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5)、《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球类运动——篮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武术功法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篮球理论教学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体育游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孙氏太极拳——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田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中国武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足球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等等,另外,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根据教学科研实际需要,编写了多种补充教材和培训教材,对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学优秀成果奖: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注重培养教师教学教法,近十年内,该院教师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杨军教授的《田径——专升本》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崇喜教授的《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获得国家级二等奖,高凤山的《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柳爱莲的“非生物专业用《人体生命科学》教材建设的实验研究”获得省级二等奖,屈东华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球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获得省级二等奖等。近10年来,共有10人次获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学优秀奖一等奖。
        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斐然: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注重教学研究,近十年来曾承担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改课题39项,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成绩斐然。如杨军教授主持申报的“体育教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王崇喜教授主持的《足球》课程2009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王崇喜教授领导的“球类教学团队”2007年荣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杨军教授和栗胜夫教授主持的《田径》和《武术》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并有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四)狠抓科研促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初,当时的河南大学体育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力求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90年代中期以后的体育学院加强科研管理,科研工作又有了新的突破,承担科研课题的级别高,参加研究的人员多,中青年教师成为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2002年,学院按照学校的精神配备了科研秘书,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以后的几年中,学院的科研成果丰硕,2006年体育学院被学校授予“河南大学科研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2007年至今,学院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方向的凝练、研究团队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体育教学研究、运动训练研究、武术文化研究、运动免疫与健康研究、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形成了相关的研究团队。
体育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制度健全。1994年下半年,学院领导就多次讨论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的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体育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又先后于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对科研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不断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与资助力度。
        体育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我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出版的学术著作及国家级统编教材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被广泛引用,完成的高级别课题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全民健身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4-2010年间,体育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1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61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17部;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13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2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教委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和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129项,获河南大学校级研究项目54项;参加全国学术活动193人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33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1项。
        (五)竞赛成绩
        为加强运动训练工作,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对竞技运动的投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运动成绩大幅度的提高。学院的学生在田径、武术等国际和国内的重大赛事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运动训练专业不少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2007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焦怡获女子小口径步枪50米×60发卧射个人比赛射击冠军;在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该专业学生卢一飞获得田径4×400米接力第一名、龚子飞获得男子800米第三名;李积国获得全国十运会自行车男子4公里团体追逐赛冠军;在2006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亚运会选拔赛上巩伟获得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第三名;赵峰获得男子200米仰泳第三名;张玉红获得 200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5000米第四名;刘宁获得2008年全国男子自由式摔跤冠军赛84公斤级第三名等。
        多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一些重大武术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3级学生张宇洁在世界杯第三届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冠军;2002级学生华允成获得亚洲武术锦标赛冠军;2005级学生张大军获得2009年首届亚洲武道运动会男子散打60公斤级第一名;还有一些学生在全国重大武术比赛中取得佳绩:如高倩倩获得2005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冠军赛女子56公斤级第一名;黎为凤获得2007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冠军赛女子48公斤级第一名,并获得2008年中英武术散打对抗赛女子52公斤级第一名;张大军获得2008年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男子60公斤级第一名;朱记辉获得 2010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冠军赛男子48公斤级第一名;徐竹蓉获得2010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女子48公斤级第一名等。此外,学院组队参加了第二届至第六届共四届的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取得了8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
        河南大学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不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为河南争了光,更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注重对外学术(工作)交流,国内外影响广泛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历来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从建院(系)至今,体育学院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不断进行着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河南大学和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国际知名度,也为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
        50年来,学院同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外的大学及国内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体育院校建立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有一千余人次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1989年,闵倜赴瑞士、联邦德国担任国际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我院教师杨军、冯成刚担任裁判工作,高凤山参加亚运会科学大会;1992年,杨改生作为青年学者参加中日学校体育交流大会;1993年,栗胜夫率领“少林武术代表团”到泰国文化交流,在当地引起了较大反响;1995年3月11-14日,白俄罗斯体育大学访问团来河南大学访问,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互赠图书,并初步确定了教师互访交流的意向;1995年8月,薛留成的论文“多变量统计的应用研究”入选国际统计学第50届年会;1998年,王崇喜作为河南大学代表团成员访问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对白俄罗斯体育大学进行了回访,考察了该校的教学、管理和训练等方面的情况,并签署了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的协议;2000年,李捷的论文“运动技能形成自组织理论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入选第27届奥运会科学大会;2001年,莫磊、万茹两位研究生的论文入选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科学大会,分别进行了专题报告和书面交流;2002年10月15日至30日,王崇喜受邀随教育部学校体育考察团访问了英国、德国;通过考察布鲁克斯大学、牛津大学、里丁大学、波茨坦大学和科隆体育学院,对英国和德国学校体育的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设施配备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2004年7月6日—10日,第二届国际学校体育第二届学校体育国际会议(ICPE2004)在香港教育学院召开,我院寇建民、周珂的论文入选,共有来自海外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7名学者,中国大陆的115名学者以及香港本地的120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2004年10月,我院教师栗胜夫、乔凤杰、韩雪、洪浩、贾亮参加了世界传统武术节论文报告会;2005年7月,以廖玉光博士为团长,体育与运动科学系35名师生组成的香港教育学院访问团到我院考察,观摩了我校体育学院的武术、篮球、足球、体操等技术课程的教学,并与我校体育学院师生共同学习两周,对我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武术表示了极大兴趣,并表达了希望今后加强这方面交流与合作的意向;2005年,张大超的论文入选第12届国际体育科学信息大会; 2005年,张秋芬到泰国沙兰那利科技大学担任乒乓球教练,对该校的乒乓球队进行了6个月的技术指导,并与泰国同行进行了交流;2006年4月30日至5月4日,我院承办国际太极文化交流大会。此次交流大会由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与河南大学联合举办,也是国内首次举办太极文化国际交流大会。来自意大利、德国、日本等20个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此次交流大会;2007年10月,由美国马里兰大学、北卡罗里大学的Jane E.Clark,Jill Whitall.PhD,Dr.kathleen  williams三位教授组成的“人类动作发展研究”专家团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他们举办了专题讲座,并与我院师生进行了座谈;2007年8月13日至8月17日,“中国武术大学堂之第二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在河南大学举办。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小旺、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武式太极拳名家翟维传、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孙式太极拳名家孙婉容、和式太极拳名家和有禄以及太极拳世界冠军邱慧芳等齐聚我院,来自国内二十多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太极拳爱好者27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08年8月1日至4日,在广州闭幕的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杨军、洪浩、袁凤生、屈东华、张大超、张慧、周珂、史友宽、王毅等9位教师受邀赴广州参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体育运动研究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当今最新学术成果,就各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充分展现了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教师较高的学术水平。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共有21篇学术论文入选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数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8年杨军、张大超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技术官员;2008年8月,彭金洲作为国家激流回旋队科研教练随队赴德国参加世界锦标赛;2009年9月,乔凤杰作为国家激流回旋队科研教练随队赴德国参加世界锦标赛,并考察了德国与西班牙多所大学;2009年12月,杨军、乔凤杰应日本太极拳协会的邀请,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讲学和考察,并与早稻田大学就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等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期间他们应邀与日本体育协会进行了交流,了解了日本体育教学、管理和训练等方面的情况;2010年9月,彭金洲作为国家激流回旋队科研教练随队赴西班牙参加世界锦标赛;2010年9月,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团一行14人团来我院考察,并与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中国传统武术表示了极大兴趣,双方就我院举办太极拳培训班和双方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2010年11月,我院教师乔凤杰、彭金洲和在读硕士研究生张鹏辉、李书锋作为中国国内技术官员参与了第16届亚运会的工作;我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李欣作为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队领队带队参加了亚运会相关项目比赛,夺得了该项目所设的全部4块金牌。
        (七)服务社会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牢记大学的三个基本功能:即教育功能、科研功能、服务社会功能。在体育学院,三个功能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均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尤其在服务社会方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育学院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增强开放意识,主动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1960年3月建系之初,体育系就十分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特别是近年来,该院更加重视对社会的服务。尤其是近10年来,体育学院在发挥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智力优势,根据社会需要,直接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为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及社会整体发展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服务平台的搭建与提升。2005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体育教育专业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名牌专业。1988年以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河南省唯一的省级体育学重点学科。
        2.科学研究与体育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在学校体育领域相关研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与健康促进体育干预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研究等;在竞技体育领域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运动训练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运动技术动作分析、诊断与优化;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水平诊断与评估;运动员训练负荷设计与监控;运动员身体机能与伤病监控;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机理、测评及恢复体系研究;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研究等;在体育运动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机理与开发研究;不同人群运动处方制定理论与实践;体育保健与健康教育;运动营养品的开发研究;体育锻炼的健心机制研究;科学锻炼改善代谢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体育运动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等;在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理念;体育竞赛运行机制;体育竞赛营销策略;体育竞赛的观众动员;体育竞赛的风险管理;体育赛场文化研究等;在中原体育文化研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在中国体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在打造河南省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中原体育文化遗产类型、分布与嬗变规律研究;中原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河南省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原体育文化国际、国内推广与开发途径研究;中原体育制度演变与社会规范、社会法规变化相互关系研究;中原不同朝代政府的体育观与政府体育管理机制研究;中原地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少林拳等)健身机理与开发等。
        3.参与运动训练第一线,为各级运动队的训练比赛提供科技服务与科技支撑。近几年来,体育学院注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教师的学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一定的比例。这些高学历 人才注意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结合,充实到各级运动队,为训练比赛提供科技支持与科技保障,主要涉及国家男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皮艇激流回旋项目本质规律探索的反思与再认识、全国体育系统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和途径等。
        4.举办各类培训。体育学院目前主要承担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国培计划”、函授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等国家级或者省级的培训工作,这些接受继续教育的广大教师正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体育学院从开始创办到现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的位置,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以及科研优势等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学院将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主动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通过与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共同携手,全力推进校地、校企和校校合作,在社会服务方面走出一条精诚合作、共享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谋划未来创新发展谱新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为此,学院正在着手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推进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以科研促教学,稳步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改善教学条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体育学院 _ 河南大学 _ 郑州西大学城微生活
http://nlchuanmei.165183.cn/UserFiles/2014070915265797.jpg
郑州西大学城微生活,西大学城包括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里面,周边有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郑州西大学城微生活为西大学城“吃喝一号线”为主,“郑州大学小助手”为辅,打造大学城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