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2008年5月在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会科学系和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商务文秘教研室基础上整合而成,重新整合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专业数量较多,学科跨度较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凸显,学科力量也有较大提升。现有法律事务、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文秘四个专业。下设系党政综合办、教学科研办、团总支、法学教研室,中文教研室,公共管理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和政治理论教研室。
师资力量:
师资学缘广泛,力量雄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65人,兼职教师18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23人;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13人。分属于哲学、法学、文学、艺术、教育、心理等学科。其中30—46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占全体教师的77%,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外系部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教师以及非教学岗位上的兼职教师基本上形成互补与一体。优良的师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出了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教学工作:
承担全校各类型、各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语文、写作、历史、法律、公共关系、心理学类的多门公共课,每年2万多个学时,公共课量大,专业课门数多。同时还开出20多门素质教育选修课。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教学活动与团学活动的结合,教研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任务和使命:
一是承担全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
二是培养国家急需的部分社科类专业人才;
三是实现文理渗透,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学科发展目标:
定位: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法学和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建设为支撑,以人文社科类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兼容相近学科门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目标:突出马克思主义一个强势学科,发展法学、汉语言文学两个优势学科,创建社区管理与服务特色专业。在“一强两优一特色”的目标导引下,汇聚队伍,凝炼方向,扩大教科研成果数量,提升人才、成果拔尖高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特色与亮点之一):
人文社科学院的模拟法庭由学院组织、人文社科学院承办的一项教学设施的基本建设项目,自2004年建成后,受到了许多上级领导与兄弟院校的赞誉和肯定,明显地推进了我院的法学教育改革进程,提高了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在学院的法学专业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模拟法庭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看明白----开起来”四步走的教学活动方式,活动中全程有法律专业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有益探索,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应用能力的一种良好手段与措施。将法学教育引入了一个非常有意义、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方向,对传统的灌输型的理论法学教育起到了有效的改革与弥补作用,实现了法学教育的全面、具体和高效,从而实现法学教育的应用性、实用性的目的。
教研成果:
积极组织老师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多次获奖。
资料室建设:
人文学院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流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史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等藏书体系,共有图书3000余册、人大复印资料10余个专题。每年订购专业性报纸、刊物20余种。资料室以管理与编研并重为主的原则开展业务活动,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目前正在着手汇编若干专题资料和编制专题文摘卡片,缩短查找文献资料的时间,提高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效率,也能提高教师学生掌握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其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科研成果: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参与国家相关部委、河南省和郑州市的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等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教材55部。承担多项省级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1项,实现了学院“零的突破”;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地厅级项目50余项。各类学术奖励40余项。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1项,省社会科学奖3项,省实用社会科学奖6项,其它行业领域内的省级奖励2项,厅级奖40项。